【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安排部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确保完成“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决战决胜“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誓师大会就高规格常态化开展监督帮扶作出部署,“河南环境”开设“我的帮扶故事”专栏,记录帮扶人员奋勇争先故事,分享工作经验,展现铁军风貌,凝聚攻坚合力,营造决战决胜“十四五”良好氛围。
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传统的执法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单纯依靠人力巡查、手工记录、事后处理的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监管需求,科技赋能成为提升执法效能的关键路径。
日常的环境执法中,我和同事们积极探索智慧执法新模式,推动科学技术手段与执法实践深层次地融合。通过充分的利用无人机、FID和红外热成像泄漏检测仪等设备,我们成功发现了一批“疑难杂症”,并“把准脉”“开良方”,帮企业认清自身问题,打通绿色生产的“任督二脉”,推动有效整改,降低环境违法风险。
每年夏季,臭氧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化工类企业,管线密封点、阀门众多,有可能会出现挥发性有机物气体泄漏,加重臭氧污染。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企业组织监督帮扶。
在生产一线,我们顶着毒辣的太阳,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登上20多米高的罐顶,对罐区密封点等点位逐一进行仔细的检测。借助先进的仪器设施,我们向企业展示了装卸油、开口管线、呼吸阀等关键位置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并对人工难以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点位进行现场成像,让企业“眼见为实”,直观了解自身排放情况。经过精准分析,我们帮企业发现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企业科学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对现场管线密封点排查时,FID的检测数值突然增高。经过认真细致排查,我和同事发现,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未经污染防治设施处理,直接通过冷凝水阀门排放至环境中。我们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同时向企业耐心解释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赢得了企业对环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精准发现问题是高效执法的前提。过去,执法人员主要是依靠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效率低且容易遗漏细节。如今,我们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迅速锁定问题区域,实现了执法工作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执法的深层次地融合,用智慧守护绿水青山,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