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高隐蔽性,强大的机动性,携带着潜射导弹,在大洋深处,执行战略威慑、侦查、突击任务,必要时刻,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假如遭受核打击,只存活了一条核潜艇,就能对敌人展开报复性的打击。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20%的军舰,70%的运输船,是被德国潜艇打沉的,日本有60%的舰船,是被美国击沉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军队,现代化装备,也被提上了日程,其中“潜艇”就是这里面之一。随后,1953我们与苏联合作,引进了苏联W级(613型)潜艇,在此基础上研制,并于1955年4月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956年3月26日下水,1957年正式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爆炸威力,令世界各国震撼。于是,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武器的研究,并研制以核反应堆为动力的核潜艇。与常规动力潜艇相比,它可以更长的时间潜伏在水下,比常规强大的多,跑的更远,隐蔽性更高,可以携带多枚核导弹,在关键时刻,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理论上可以覆盖世界任何地方。
1954年,美国的“鹦鹉螺”号核潜艇率先下水试航;1959年,苏联的“k-3”号核潜艇慢慢的开始服役;英国、法两国也在积极研制,中国,作为大国,自然不甘落后,也提上日程。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元帅起草了一份关于开展导弹原子潜艇研制的报告,提交中央,很快核潜艇研制计划启动。
1949年黄旭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早在大学时期就加入了党组织,从小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对祖国大地狂轰滥炸。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报效祖国,所以黄旭华考上大学,报的志愿只有两个,“造船”和“造飞机”。
组织找他们每个人都谈了话,提出了严格要求,给他们讲解核潜艇的重要性,保密性,参与这个研制,你有可能一辈子出不去,就算犯了错误,不能干这份工作了,哪怕打扫卫生,也要隐姓埋名一辈子。
为了保密,黄旭华斩断和外界的联系,并向组织做出承诺,坚决达成目标。临行前,黄旭华回到老家,这一次只在老家待了3天,父母是救死扶伤医生,母亲希望儿子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摸着黄旭华的额头,对他说:“要对祖国作出贡献,父母年纪大了,要常回来看看”,没想到这一走,就是30年。
黄旭华告别了妻子和女儿,只是给家人说,要到外地参加工作,什么地点,干什么,需要工作多久,一律不能说。这批科学家,在一处荒凉的小岛上,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研制工作。整个团队基本上与世隔绝,直到多年后,黄旭华的妻子带着女儿才来到岛上生活。
时间来到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华访问,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尝试着请求苏联,能不能提供一点帮助,协助中国研制核潜艇。但是,被赫鲁晓夫强烈、并轻蔑的拒绝了。并说,核潜艇技术太复杂了,中国没实力研究,这个玩意,我们有就行了,咱们两国可以组成联合舰队,你给咱们提供港口基地,我们大家可以保护你们。
把我们气的,你不提供帮助就算了,还想要我们港口基地驻军,简直是异想天开,被毛主席果断拒绝了。
1962年黄旭华父亲去世,都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工作,也没能回去一趟。1985年,黄旭华二哥也去世了,家人建议他回家一趟,不然会后悔一辈。很遗憾,他也没能回去,尽管家人不理解。
当时,我们的常规潜艇,还要依赖苏联的技术,自主研发核潜艇,简直不可想象,关键我们什么都没有,核武器还没有研制出来呢,驱动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更是没有。
有人困惑,说我们已有了常规潜艇,在这个基础上,只需要研制一个核动力装置,装里面就行了呗!黄旭华解释道:核潜艇和常规潜艇,虽然都是潜艇,但是,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就好比,不可能在平房的地基上盖摩天大楼,必须全部从底层架构开始重新研制。
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被划分为两部分,核动力装置,由专家彭士禄率领一支团队研制。黄旭华他们主要负责潜艇的总体设计,互相协作。
根据国外公开报道,报纸上、杂志上,所有能找到的一切资料,团队拿着放大镜,显微镜,仔细研究,没有计算器,就用算盘计算,安排两队算手,结果不一致,重新算,算到一致为止。人们只能大概的从一个从国外带回的玩具模型找灵感,随后,黄旭华团队确定了核潜艇研制的7个关键技术,并逐一击破。
他们靠着算盘,靠着土办法,把一艘核潜艇4000多吨的重量,造出来误差仅有几吨重。
1969年3月,苏联挑事,发生了珍宝岛战役,苏联扬言要用中程弹道导弹打击我国重要目标,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准中国的核基地和政治中心,威胁要对咱们进行外科式手术。
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始下水试航。
1974年8月1日, 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自此,中国变成全球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是核潜艇交付部队后,第一次进行深潜试验,潜艇不能远洋深水区作战不行,必须得走出去,远离家门深潜作战。
他的成败对黄旭华来、对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航行之前,潜艇兵都十分紧张,忐忑不安,因为这是潜艇第一次潜那么深,潜艇能不能抗住深水的压力,一张扑克牌面积,都有一吨多的压力,一个焊缝,一个阀门,都可能会艇毁人亡。
因为,在此之前,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下潜时就发生意外,导致潜艇上100多人死亡,有了前车之鉴。
最终,黄旭华下定决心,要和他们一起下去,既鼓舞了士气,又能亲自了解潜艇的各项指标,听到这一条消息,艇员瞬间十分安心,总师都陪我们一起下去,肯定没啥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两小时后,潜艇浮上水面,深潜试验,各项指标完全正常,取得圆满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搭载着中国第一型战略弹道导弹——巨浪一号,成功从水下发射,标志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具备了“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人们称黄旭华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对这个称号他坚决拒绝,他认为,核潜艇是大家共同研制的,是大家的功劳,少不了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更少不了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和导弹专家黄纬禄,这三人,也被称为核潜艇的三驾马车。
1988年,他给母亲的写的信中,附上了一篇关于中国核潜艇诞生历程的文章。母亲看完后,很是感动,把家人召集一起,表达了对黄旭华的理解和支持。
1995年黄旭华已经102岁的母亲在家里摔了一跤,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之后,黄旭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老家,跑到病床前,他母亲说,没让人通知你回来,我知道你很忙,黄旭华答到:我想你呀!然后母亲眼泪就下来了,让妹妹给她带上老花镜,对儿子说了声,你吃胖了,就永远的离开了。事后,弟弟对他说,母亲就等你回来了,虽然不让告诉你,但是弥留之际,喊的都是你的名字,你如果不回来,她还不会闭眼。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10月28日,他将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全部捐出,用于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创新发展。
一个小插曲:黄旭华把个人的一切时间都留给了工作,因为去理发店还得排队,所以,这么多年,他已经习惯了,夫人在家给他剪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