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通常被称为网络时代“原住民”。而随着移动网络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人们捧着手机打发休闲时间,谁又能完全“屏蔽”网络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本期“今晚调查”针对年度网络新民谚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8份。受访者的反馈显示,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能够被普遍的使用和支持的新民谚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网友们曾经普遍的使用“OMG(意为:惊讶)”“LOL(意为:大笑)”“88(意为:再见)”“233(意为:啊哈哈)”等流行语,而如今这些流行语已风头不再。在本次调查中,66.35%的受访者对字母和数字类流行语丧失新鲜感,仅有33.65%的受访者仍保有兴趣。
在关于年度新民谚的调查中,只有排名第一的“PUA(意为:情感操控)”采用字母缩写形式,但其含义已不再只是“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家)”。“PUA”能够被普遍的使用,与其表意凝练、内涵深刻有直接关系。简单的字母和数字缩写已经没办法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新民谚需要拥有更集中丰富的信息和更强烈的感彩。
“恋爱脑”指的是一些人在恋爱中过度专注、投入,有极端依恋倾向,放弃生活中其他的趣味和可能性,乃至彻底迷失自我的做法。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几乎每一则情感故事下都充斥着“劝分”的评论,网友也不再热衷于粉饰“为爱付出”的感动,而更加推崇清醒的、平等的爱情模式。年轻人的爱情观念已经告别了上一个时代,迈进了面向未来的全新阶段。
“班味”是精神涣散的疲惫感,也是不加修饰的沧桑感。工作所承受的压力让人感到疲惫,“加班越多,班味越重”是常见现象。与班味相对应的则是松弛感,人们的生活就在这样一张一弛两种状态中反复切换。
网络用语和真实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许多公司大行其道的“职场用语”也逐渐在社交平台上常见起来。对于诸如“圈层”“痛点”“复盘”“对齐颗粒度”等新民谚,48.11%的收到访问的人会有不佳感受,35.85%的受访者对此无所谓,只有16.04%的受访者接受度良好。对于包括职场梗在内的“眼熟脸熟”的新民谚,近六成受访者熟知其含义,约四成受访者不了解其具体含义;了解和不了解其具体用法、适用场合的受访者占比较为接近。超半数受访者喜欢这些新民谚,四成多受访者对部分用语有偏负面印象。职场梗“抢占”网络语境,让许多“打工人”常常“痛并快乐着”。
新民谚会成为现代人的“嘴替”吗?过往数年,人们对网络新民谚热情满满,渴望通过追逐网络流行文化,展现更多个性特质。随着网络新民谚的普及化、扩大化,人们对其的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向。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新民谚的最佳适用场合仍然是聊天软件(50.00%)、短视频平台(43.40%);部分收到访问的人会在社会化媒体(38.05%)、和熟悉的人谈线%)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上使用网络新民谚;也有25.47%的收房的人说无法适应或常常使用网络新民谚。综合看来,网络新民谚的应用限制范围并没有无限扩大,而是被使用者有意识地集中在网络氛围和熟人社交环境中。
我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日常习惯使用大量网络用语。有时候,老同学、老朋友聚会,大家夸我“说话时髦”“特别有趣”。其实,这只是职业领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的。我觉得,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差异更明显。
老年人也上网,但是他们感兴趣的就那么几个领域,比如养生方面的潮流,他们就比我们大家都知道得多一些。老年人不太会筛选真假信息,也很难分辨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所以他们用到的一些网络语言,往往是落伍的。我爸到现在都喜欢说“打酱油”,我去年还给他解释,这是十几年前的老梗了。到了今年,我想:算了吧!他觉得开心就好。
红桥区碧春园社区开展“反诈知识进社区银龄课堂护安全”志愿服务活动。
中青年人之间也有不同。“大数据”精准推送,“天然”就给人群“分流”了。我到了“奔五”的年纪,经常刷到养老公寓的广告、留学生家长的经验谈,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讲如何当好婆婆、奶奶、姥姥的短视频;单位里三十出头的同事,还能刷到一些婚恋故事,辅导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段子;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接到的推送跟网梗大全似的,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我有时忍不住感慨:人家看的这一些内容,多轻松、多好玩啊!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接触到的网络新民谚能没有差异吗?
我家孩子,上初中后不大爱和我们交流了,可我知道,他一天到晚跟同学聊天肯定也用网络语言。他上的幼儿园不错,老师负责任,孩子们也都单纯,回家来说说“小孩话”,挺可爱的。小学入学后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学会了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用语,当时我和他爸都特别紧张,生怕孩子染上不良习气,反复教育、反复纠正,才给管好了。后来呢?短视频里流行什么,他肯定就跟着学说什么。家长纠正都来不及,因为学生之间自发传播,觉得好玩或者时髦。好在互联网语言淘汰速度快,不然听孩子整天学说这些,我们做家长的心里真承受不了。我是对网络新民谚很包容、接受度很高的人,也觉得应该规范网络用语、提升文化素养,避免少年儿童沉迷网络“烂梗”。
十多年前,“愿景”一词曾引发关注和热烈讨论。在当今的网络语境里,网友们已经习惯使用更多人文社科专用词来做多元化的分析和研究。
受益于年轻人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的提高,网友们在“碎片化阅读”和海量信息冲击下,飞速提升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祛魅”“异化”“投射”“耦合”“犬儒”“单向度”“客体化”“习得性无助”等人文社科专用词迅速流行。对此,48.11%的受访者仍持异议,29.87%的受访者接受良好,22.02%的受访者觉得这是时代进步的特征。由此可见,学术用语“出圈”趋势明显,公众也需要继续提升认知和学习能力,避免误用、错用。
类似于“尊嘟假嘟”之类的谐音梗,55.03%的受访者觉得好笑,44.97%的受访者觉得不好笑。对于在网络上普遍的使用的新民谚,收到访问的人会以哪些标准做筛选?超六成受访者倾向于选择有趣的新民谚;超五成受访者觉得应选择贴近自己语言习惯的新民谚;四成多受访者倾向于选择不粗俗、符合大多数人语言习惯、通俗易懂的新民谚;近三成受访者考量的是流行程度、没有贬义、使用场合和对象合适等方面。
听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说出网络新民谚,受访者们一般会感到有趣、新鲜或者听不懂,也有部分收到访问的人会感到庸俗、不适、有点烦,而感到惊喜、轻浮、无聊和反感的受访者占比最低。人们衡量语言趣味程度的标准正在提升,曾经简单有效的谐音梗在未来流行的潜力将持续下降。
“掌管某某的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领域有特别突出的能力和表现。在网络资讯浪潮中,各行各业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能够迅速被大众所熟知,并因为其杰出成就受到广泛赞誉。
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网络新民谚的特点是周期短、更新快;约半数受访者指出,不少网络新民谚适合在特定语境下强烈地表达情绪;约四成受访者认为,网络新民谚最大的特点是时髦、流行、传播快;近三成收房的人说,网络新民谚具有易模仿、派生性强,在特定语境下能划分人群等特征。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网络新民谚在被传播过程中难免遭遇滥用现象,可能会在流行范围扩大的同时,呈现出流行周期缩短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也对一部分新民谚表达出明确的反感。对于网红营销“造”出来的流行语,82.08%的收房的人说反感,只有17.92%的受访者可接受。对无法准确表达事实、删改关键信息的热搜词条,64.47%的受访者不再给予信任,35.53%的受访者仍就保持关注。
44.0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民谚存在一定负面影响,36.4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民谚对真实的生活无显著影响,19.5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民谚能带来积极影响。随时代发展,网络新民谚要一直去旧从新、优胜劣汰。从规范用语做起,建设网络文明是每个人的责任,还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记者 张译丹 摄影张立)